时间:2016-4-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别太放纵甜蜜

焦桐(台北)饮食关键词

我闲逛载酒堂,放纵想象,浮忆东坡先生的诗文。他晚年远谪儋耳,在这里住了三年,在那样困顿的环境,讲学育才,是如何豁达的心情,能写下“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当时黎子云兄弟、张中为他醵钱作屋,“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借我3亩地,结茅为子邻。舌倘可白癜风原因学,化为黎母民。”院子里有两株高大的荔枝树,结实累累,我知道并不是当年东坡先生手植。

中国在华南栽种和生产荔枝已两千年,这类亚热带水果,北方人罕见,古代显得十分珍奇,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叙述女婿从福州飞寄来两篓荔枝,侵晓摘下,即装笼登舟;分赠亲友品味,大家都觉得是生平口福。

清康熙年间,诗人孙衡任官台湾,“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政绩颇有口碑,在台期间慈惠爱民。他爱极了荔枝,曾歌咏荔枝多首,诸如《喜荔枝船到》叙述终究盼到货船运来荔枝,欣喜非常;《累日望荔枝船不到》则难掩盼不到的失望神情。

历来骚人墨客多对荔枝一往情深,并惯以水晶、雪喻果肉。荔枝保鲜较困难增加了珍贵感,所谓“1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4日色香味尽去”。刘家谋感叹荔枝自内地运来色香味俱变:“片帆度重洋,潮汐苦留滞。竟为风日侵,色彩欲变异。百年在乡好,万事及时贵。君看神仙姿,过海亦蕉萃。”

余光中《荔枝》歌赞荔枝之津甜,倡言先在冰箱冷藏1夜,待“冷艳沁澈了清甘”味道更佳;末四句出现白盘、红荔枝配色之美:“七八粒冻红托在白瓷盘里/东坡的三百颗无此冰冷/梵谷和塞还没有此眼福/齐璜的画意怎忍下手?”

我不记得梵谷和塞尚画过荔枝,倒是白石老人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喜欢画荔枝,浓墨画枝,焦墨勾叶,淡胭脂打底浓胭脂加点。“白石老人笔下的墨与色都是亮的”,王祥夫说:“他笔下的荔枝还敢用赭石做衬,一大串荔枝里有一两个以淡墨和赭石画的荔枝,衬得那胭脂更好看。”

荔枝品种很多,桂味、糯米糍、挂绿、玉荷包皆是高尚的品种,也有无核者。无核荔枝果肉凝脂,晶莹,响亮无渣,甜度比普通荔枝明显,不管色、香、味都是荔枝中的精品。晚唐段公路《北户录》载无核荔枝,不过段公路所述仍属有核荔枝,只是核较小罢了。不管品种,荔枝都是红艳成熟时才美味,青荔枝吃起来攒眉螯口,涩难下咽。

描述荔枝之味是高难度动作,白居易《荔枝图序》:“悫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描述外像红色锦缎,膜如紫色薄绸,果肉恍如冰雪般晶莹,都恰如其分;然则说到滋味像甜粥,则不免弱矣。

苏东坡无疑是非常杰出的修辞家,对饮食的鉴赏品位卓着而深富想象力,《食荔枝》诗第一首以“炎云骈火实”描述外形之诱人,以“瑞露酌天浆”形容这类水果的滋味,再用“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点出荔枝盛产,部属和猿猴都可以分食的欢愉景象。然则《荔枝似江瑶柱说》竟指荔枝很像干贝,却不言明如何像,大家再三追问所以,乃以作家比喻,说荔枝与甘贝,就像杜甫与司马迁,深奥得像打哑谜。

成熟的荔枝味,是供人体会的,生活中有许多苦涩,需要荔枝来改正。那使人深深迷恋的甜味,仔细分辨,除风韵极佳的果香,甜中犹泄漏轻淡的酸,控制,温顺,深入,好像叫甜蜜不要太腻,不要太放纵。

(焦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caltrue.com/zdgzp/7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