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本市还探索了稻田养鱼、养虾等生态农业模式 记者在郊区采访发现,表面上是“秸秆禁烧”,但背后还有“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一系列举措与之相配套,这就超出了表面上的环保概念,在世博之后也将进一步延续下去其实,除了有关秸秆废弃物的处理,上海农业早已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低碳实践,它们也真正契合了世博内在理念 农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低碳农业的特征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据联合国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如果不生产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如果不施用化肥,可以降低30%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积极探索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几天前,记者来到了嘉定华亭镇亭苑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在合作社社长陈忠兴的指点下,记者看到了好几种水稻播种模式:有的田里半干半湿,水稻种子已经开始发芽,这是机直播的田块;有的田里刚刚翻耕好,水也已漫了进去,一位农民正在进行人工直播;还有的田块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有手指高,原来这是机插秧的田块,秧苗早在20多天前就在别处开始培育老陈高兴地说,这三种模式进行互补,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能带来丰产 秸秆禁烧之后,还田是最大的去处,也是修复土壤最好的办法之一 同时,本市还实施畜禽粪便还田工程目前,全市商品有机肥料生产约占全市畜禽粪便总量的30%左右2004年起,本市商品有机肥推广实行补贴政策,2004-2008年市财政每吨补贴250元,2009-2011年每吨200元自2004年以来,本市连续五年推广商品有机肥49.5万吨,累计施用面积 300多万亩次目前,有机肥每年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 原来,上海市农科院专家针对绿华镇以柑橘种植为主的特点,利用橘树空隙地栽培食用菌,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科技人员根据不同树龄、林下不同的郁闭度搭建环棚,覆盖遮阴材料,选择适合林地栽培的品种,如高温香菇、鸡腿菇、长根菇和猪肚菇等当地种植户高兴地说,食用菌在橘树下种植,第一次栽培就取得了成功,产量很高,前两天阴雨,更是长得特别快,稍不抓紧采,就会长得太大了等到一茬茬采摘完,栽培后剩下的培养料也不用再另外处理,直接作为橘树的有机肥料,一举多得 来自市农委种植业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本市86万亩麦子有77%实现了秸秆全部深耕还田到了世博会之后,这一举措也将继续实施下去,必将给上海农业带来深远影响 记者询问小麦收获后的秸秆去了哪里?老陈往田里一指,说:“看,都翻耕在土壤里了,这对缓解土壤板结有很好的效果,还能增加农田的肥力,让水稻长得更好”仔细看过去,果然每块田里都有秸秆“搅拌”在土壤里过多久才能腐烂掉?一旁的华亭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一周之后,这些秸秆开始软化,20天以后开始腐化,2到3个月后就能降解,对土壤起到修复作用今年,该镇6500亩麦子秸秆全部实现了还田 种养结合大型农场模式这已经在郊区一些大型养猪场进行尝试,当中又分为传统模式、现代模式以及欧盟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猪→猪粪→牧草→养猪模式、猪→猪粪→围河养鱼模式和猪→猪粪→林苗木→发展林业模式等,现代模式指猪→猪粪→有机肥还田→有机水稻和蔬菜、猪→猪粪(农作物秸秆)→沼气发电→养猪供暖和生活用电、猪→污水→氧化塘处理→还田模式等;欧盟模式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突破,又称“粪水生态还田”模式,改变人工清粪的传统做法,利用全封闭粪水收集系统,通过管道将猪粪收集泵入大池中自然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利用大型粪水施肥机和搅拌机,将发酵后的粪水远距离对农场大面积农田进行喷洒 秸秆禁烧后,到底该往哪里去 尽可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本市农业生产中得到落实今年“三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推广绿肥轮作休闲种植制度,意思就是不种大小麦,而是种植蚕豆、红花草等植物,到夏种时再将其翻耕进土壤,是为“绿肥”据介绍,种植绿肥,可利用绿肥根瘤菌固氮等特点,富集或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他养分资源,翻压后可提供作物多种养分绿肥还田,还可以增加土壤碳的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其他理化性状,实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地力提高 在眼下的“三夏”农忙时节,还有不少我们不太了解的低碳举措,体现上海农业正在悄然转变发展方式 日前,在崇明岛绿华镇,记者走进了一片柑橘林正值橘树开花,香气弥漫特别让人惊喜的是,橘树林下面的空地上,还搭起了一排排小型环棚,揭开遮阳膜,只见“泥土”中长出了一顶顶蘑菇伞 眼下,正是沪郊最忙碌的“三夏”时节对于农业工作者来说,今年“三夏”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麦子等作物收获过程中,没有出现一处秸秆焚烧现象,而在往年6月,这一情况可以说是屡禁不止严格执行“秸秆禁烧”,是上海农业为了保障世博会而作出的努力之一 除了还田,本市还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秸秆利用方式,力争变废为宝农业专家介绍,在本市有机肥生产过程中,秸秆就是很好的填充料,而郊区一些地方搞食用菌种植,也需要用秸秆来制作基质此外,秸秆还可以成为燃料、饲料、工业原料所谓原料,是将秸秆压缩成燃料棒,可在发电厂、锅炉厂等作为燃料,这在一些地方已经尝试;本市崇明等地还尝试沼气发电,也是将秸秆等进行发酵产生气体燃料饲料,就是可作为猪牛羊的饲料而工业原料,则是可以开发成新型建材,或是用来造纸,这些都已有了探索,但还存在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 本报记者黄勇娣 据了解,市农科院目前已在郊区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林下经济模式有的是在林下养殖白山羊,为此还特地通过科技攻关,解决了原来白山羊喜欢啃树皮的难题有的在林下养起了鸡鸭鹅,结果生态产品供不应求,为农民培育了增收新亮点有的还尝试在林下养殖药用蚯蚓,既不破坏林地,蚯蚓粪便还能为林地提供养料,此外又能获得每亩一两万元的收入,该项目让农民满心期待这些林下模式的完善与推广,将使沪郊数百万亩林地得到综合利用 “三夏”时节,低碳举措随处可见 往年,农业部门也一直呼吁农民不要焚烧秸秆,而是将其还田,但结果还是年年出现焚烧秸秆的情况为何今年就终于能实现了?市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本市加大决心,一方面严格监控焚烧现象,另一方面也对秸秆还田进行了配套服务,在所有收割机上都加装了切碎、抛洒的装置,这样就不给农民带来麻烦,实施起来十分容易;同时,还对农民加强宣传,让其理解秸秆还田的好处另外,还对秸秆还田实施奖励政策 测土配方施肥也得到普及推广,主张“土壤缺什么就补什么”,有利于杜绝化肥滥用郊区各区县先后建立了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水稻施肥分区图,确定了推荐施肥的主要技术参数崇明县还结合村村通工程,把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装载进触摸式电脑中,以方便指导当地农民的施肥技术咨询2009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肥4万吨左右,改善了施肥结构,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氮化肥的使用量 修复生态链,催生种养新模式 (本版图片上图由本报记者张海峰摄,下图均由上海市农科院提供) 本市还推广绿色植保和农药肥料 “双减”技术,进一步降低农业能耗目前,已建立了以规模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粮田双减示范基地、以种养结合小型家庭农场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农药肥料减量化,达到了低能耗、低排碳的效果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松江区结合土地集中流转试点工作,发展家庭农场模式,农场平均经营菜地或粮食面积120亩,猪场平均占地3亩,规模每批400头,每年3批可达1000多头每家养猪场每天的污水和干粪都会被搜集起来,然后经过发酵等处理,再由专门铺设的管道输往周边匹配的水稻或蔬菜田里这使得养猪场的废弃物不再需要贴钱处理,种植业的有机肥料也可免费获得一户“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年收入大约10万元松江区计划在三年内打造100个这样的“一座猪场+一片粮田或菜地”的家庭农场 据有关部门测算,冬作种植绿肥的田块,与种植大麦、小麦、油菜相比,全年每亩化肥用量(折纯)可减少15公斤,农药用量(折纯)可减少85克,真正减少了农业能耗,实现低碳效果去冬今春,上海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对绿肥种植给予财政补贴,市财政补贴标准从原来的30元/亩提高到150元/亩农民如果种植绿肥,可获得市区两级补贴200多元,比种小麦收成少一些,但生态效益无法估计今年上半年,沪郊绿肥种植面积达到了68万亩,十分罕见 林下经济的内涵,主要是建立了一种生态循环链,通过种植、养殖等各环节的衔接,一方面减少畜禽生产废弃物的直接排放,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种植业对化肥的施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也使农副产品的品质更安全市农委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本市在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已经出现了三种典型模式 皮肤病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caltrue.com/zdgzp/1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