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彭州再见!”憨厚的熊水荣乐呵呵地邀约说 四川新闻网三明10月24日讯(记者 蒋亮)当其他援建干部都已陆续返闽复职时,他却依然还在彭州红岩镇的田间地头忙碌……“其他的援建项目都是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我却是当初就讲好啦,完成援建项目要花六年时间!”10月23日中午,来自四川的“回访援建者感受海西发展”采访组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农业局三楼,见到了刚从彭州回到将乐处理事务的三明市将乐县农业局副局长熊水荣熊水荣说,等到事务处理完毕后自己又要匆匆赶回彭州,因为那里还有两百多户食用菌栽培户在等着听他讲课 “根据我们掌握的市场情况,现在成都已经有其他食用菌种植户在开始种植杏鲍菇了,所以我们准备下一阶段让红岩镇的种植户试种金湖菇、海鲜菇和猪肚菇,以及我们在福建新栽培成功的巨大口菇这些新品种如果都能在红岩镇种植成功,将填补四川市场在这些领域的空白,也能让我们的种植户始终领先于市场”熊水荣说,未来援建者还计划建立四川和福建两地农产品的有效销售渠道,将在四川种植的农产品引入福建销售,“传统的红岩镇种木耳差不多一户每年能赚到2万元,今后他们将从我们的援建项目中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 跟其他援建项目不同,福建种植能手、三明市将乐县农业局副局长熊水荣担任的援建项目是福建省对彭州实施的唯一产业援建项目:2009年2月,熊水荣受命前往彭州红岩镇,成立了川乐食用菌有限公司“福建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用六年时间为彭州培养300名食用菌栽培技术人员、300名产业营销人员和300名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员,同时完成食用菌基地销售收入5000万元、农产品销售规模5亿元和食用菌原辅产品材料产值5个亿的三个三和三个五目标”熊水荣毫不掩饰地说,如果计划完成,彭州红岩镇的食用菌种植户将从过去的年收入2万元增收至10万元以上 熊水荣告诉记者,彭州红岩镇原本就有食用菌种植传统,但当地种植户长期处于手工作坊模式,非但技术落后,产量和规模也都很小,“当地原来普遍种植木耳,而我们首先给当地引进的品种是四川人从来没有种过的杏鲍菇”利用红岩镇灾区群众搬进新居后留下的板房适合蘑菇生长的独特优势,川乐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灾区闲置板房将之改造成蘑菇种植房,结果极大地节省了生产成本2009年底,熊水荣的板房种出了四川第一茬杏鲍菇投放市场后立即很受追捧,每公斤卖到了13元,当地食用菌种植户也赚到了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高收入 点击进入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四川新闻爆料qq: 爆料电话: 熊水荣在三明市将乐县农业局办公室内处理事务 熊水荣说,自己已经在成都购买了房地产,“我觉得现在我已经算是一名成都人了!” 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caltrue.com/zdgzp/99.html |